第九架接返自乌克兰撤离中国公民临时航班安全抵达济南
换句话说,假如获取货币的方式是公平的,那么房价就不是什么问题。
第二,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。所以,金融结构是朝着市场化方向走,其中证券化金融支撑的比重会提升,这个提升是个必然趋势。
这个回答不能说错了,融通资金也可以说把它的基本要点是讲到了。我们把这些样本研究透了,中国未来一旦碰到这种情况也知道该如何应对。这实际上在告诉人们,无论你做什么事,如监管、政策,风险是消灭不掉的。实际上在市场面前,人的主观性是比较弱的,要尊重市场的规律。十年前它可是爆发了一次重大的金融危机,可是今天竟然如此强劲,我们必须研究这里面的很多奥妙。
这个市场下跌了,有明显的违规我不处罚,这是不行的。我个人认为,说杠杆的结构性调整比较好。因此,收入分配的畸形程度降低、变得更加平衡。
尤其是他们也发现,放松管制让最穷的四分之一人口的收入增长5%,但对中高收入者没有显著影响。即使监管者是出于提升金融的普惠性而强化监管,在实际层面,金融机构还是会首先牺牲低收入群体。结果,低收入群体、黑人群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,他们的收入显著上升,而中高收入群体的受益程度不明显。这说明,金融管制之下,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往往不会牺牲对富人和白人的服务,但会减少对低收入群体和非白人群体的支持,就跟中国的情况类似,因为在国内,任何时候金融环境一旦收紧,对国企的金融服务不会受影响,但对民企和草根群体的金融支持会减少。
最后,美国银行业原来一直受到严格管制,1970年代开始放松管制之后,金融的普惠性逐步得到释放。1990年代中期房地产市场刚起步,只要你中标买到土地并得到相应的行政审批,即使你自己没有资金,也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抵押从银行得到贷款,再加上提前预售楼盘,这使许多草根出身甚至农村出身的年轻人也能加入房地产创业,自有资金不是门槛。
结果呢?当然事与愿违,因为新政必然压低新房供应,使房价更涨,而且没钱的草根不再能进入房地产创业。如果是强化金融管制,那就迫使银行放弃对低收入群体的服务,将他们拒之门外,没有激励去改善处理信息不对称的能力。监管者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收入分配后果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 背景其实很简单。
放松管制前,其他特征相同的白人比黑人工资高14%。那么,银行管制政策放松之后,各州的收入分配结构是恶化还是改善了?尤其是当初推出管制政策是为了保护草根老百姓的收入机会,所以,最重要的问题是:放松管制后,低收入群体的局面是变好还是变坏了? 布朗大学的Ross Levine教授等三位学者(Beck, Levine and Levkov)在2010年发表了一篇研究,尝试回答这些问题。他们发现,放松金融管制后的十年里,失业率显著下降。由于早期美国各州的独立性强,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均衡,东西南北的悬殊较大,当时很多人真的认为,禁止银行跨州经营、禁止银行间吞并,一方面更能适应各州经济自身的均衡发展,另一方面使银行的规模不至于太大,因为他们担心过度竞争会招致银行间的并购导致银行数量减少,然后剥夺穷人的经济机会。
因此,美国历史上有过数量众多的小银行。金融服务对穷人的边际效用比对富人更高。
金融具有天然的普惠性,因为越是收入不够充裕的人,就越需要利用金融工具,把收入跨越不同时间做精细配置。这个局面维持多久呢?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,大部分州先后废除了对银行的跨州经营限制。
相形之下,放松管制后工资差别降到11%。为什么放松管制对草根阶层更有利,而不是反之? 这几位教授提供了三个解释:首先,放松管制使竞争更加激烈,赶走一些原来无能的本地银行,让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,尤其是可以得到更多贷款服务。数据显示,放松管制后的八年里,收入基尼系数(也就是收入差距指数)比之前降低4%,这些州内收入分配结构的改良有60%是放松管制造成的。如今,银行作为金融中介,必须积极地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质的公司发放贷款,而不能简单地只贷款给长期合作的本地公司。其次,放松管制提升了银行的业绩和效率,让银行降低贷款的抵押品要求,使一些本来得不到贷款的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信贷。基于同样的忧虑,第七任总统安德鲁·杰克逊反对授予美国第二银行跨州界的联邦银行特许权。
这里,你注意到,放松银行业管制带来的收入分配改善不是靠杀富济贫而成,而是靠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来实现。一直到1970年代之前,多数州只允许银行在本州内开设支行,有些州则执行单一银行制(每家银行只能有一个独立网点,不能设分行)。
从那以后,房地产行业越来越是少数已经成功人士和国企的俱乐部,草根年轻人不再能重复潘石屹、冯仑的故事。那一波监管政策的放松大大加剧银行业的跨州竞争,使大量中小银行被吞并,这个过程当然产生了像美国银行、摩根大通这样的超大型银行,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银行业的效率和业绩表现,抬高整个经济体的竞争力。
他们比较各州在放松管制之后与之前的收入分配变化,特别是综合考虑各州的历史与经济背景差异。尽管美国全国的收入差距指标在1971-2005年间呈恶化趋势,但相对于全国趋势,早早放松管制的州,州内收入差距状况却得到改善。
管制政策增加了收入差距和机会差距。可是,从2003年开始,老百姓呼吁政府调控房地产价格,矛头指向开发商,于是就逐步推出房地产新政,不断抬高开发商自有资金占比,包括土地价全由自有资金支付,等等。这样,他们有更多资金经商或投资于自己的人力资本教育,从而提升收入。只有放松金融管制,让金融机构充分竞争之后,银行才有激励在竞争中不断发展、完善自身,才能提高运行能力、增加对草根群体的服务。
自由发展的金融不只是帮富人致富,而且更帮助穷人出人头地。这些研究结果跟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管制结果一致,因为房地产管制政策越严、越细之后,草根越来越难以进入房地产。
金融机构的抵押要求和贷款成本的确对穷人不利,但,这是银行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反应。那时候,房地产真不只是富人的游戏,因此,潘石屹、冯仑等当年的普通人也能进入房地产创业致富。
第三任总统托马斯·杰斐逊当时是代表美国自耕农的利益,极力反对美国第一银行的成立,认为过于集中的银行势力只会肥了富有的工业资本家。他们看到,由于美国50个州中,是否允许外州的银行进入本州经营是由州议会而不是联邦政府决定,但各州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状况又各不一样,所以,各州废除限制政策的时间很不同,这就给他们研究回答上面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背景。
进入 陈志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金融管制 。再就是,放松管制使得贷款利率降低,减轻企业的借贷成本,从而让地方企业获得更多贷款,从而扩大生产,进而增加劳动力需求,提升就业和收入。系统分析结果发现:放松管制显著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经济机会当然,个人财富多了,又带来新的挑战:如何投资理财才可达到巴菲特说的睡觉时也赚钱的境界?前些年,只要买房子就能赚钱,可现在不行了,风险也高了。
公元前200年,罗马共和国政府因为战争开支而出现财政危机,可是政府又不能任性加税扩征,怎么办呢?这就迫使罗马共和国政府发公债,也就是说,公债是在政府权力受制约的背景下被逼发展出来的,公债的历史就是这样在西方起源的。到今天,共有100 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,每天只有30 只左右的股票有交易,每天大约交易300 笔,交易额不到100 万美元,市场十分清淡。
书的第一部分探讨金融在历史上为什么发展艰难而缓慢,我从宗教与文化的角度进行探究,让你了解为什么犹太人主导金融世界1000多年,至今仍然如此?为何今天的新教国家实力无敌?第二部分讨论债券市场,包括大国兴衰的金融逻辑、国富与民富之间的张力与出路。2004 年4 月18 日,联军指挥部下令正式成立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机构——伊拉克股票交易所,并同时模仿美国的设置,成立伊拉克证监会,希望以这些奠定伊拉克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。
这十分重要,否则,就会出现股市一下跌,就怪证监会主席的偏颇认识。但这样一来,对于习惯于在那种环境中找切入点、能通过访谈高管了解实情的基金经理来说, 那种股票市场恰恰是机会所在。